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利群读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58|回复: 0

宋玉10月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8

主题

8

帖子

50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0
发表于 2021-10-28 15: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月读书

    本月阅读主要围绕写作进行,阅读了刘少杰的《西方空间社会学理论评析》、贺雪峰的《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布迪厄的《国家精英》和吉登斯的《社会的结构》。《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一书中也不乏有对“精英”的分析,但不是美国高层权势在经济、政治、军事身份上垄断的权力精英,也不是布地厄揭示的教育场域下,文化资本与权力形塑的国家精英。他们是中国本土化下的小社会中的地方性精英,他们的权威都是有一定的范围的,是在生活的社区中相比较而言的。
贺老师在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一书中主要围绕“社会关联”所展开论述。其中通过经济社会分化和村庄社区记忆两个维度划分出四种村庄类型,在四种村庄内部比较社会关联度的强弱以此展开对村庄内部权力的结构和互动的分析。贺老师提出的经济社会分化和村庄社区记忆让我联想起《社会分工论》中论述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时提出的社会分工和集体情感。
    在最近两次调研中发现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存在很明显的地域差异,抛开我们所说的人财物这些治理资源不平衡的因素不说,其中给我最有感触的是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甘肃由于社会组织发育不全,乡贤参与有限等现实使得乡镇政府人员对于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态度并不积极,哪怕是在城区,一些属地内的单位与街道内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而在浙江的基层治理实践中,不论是乡镇招商引资后商业体系和村庄村民生活融合的很自然,还是街道内属地单位、经济能人、商会等社会组织与或街道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关系,多方主体的治理实践行动以团结的形式展现,这种团结形成了强有力的治理向心力,对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外来人是本地人口3倍,以民营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织里镇这种强治理向心力是保证织里治理有效的基础。织里社会的复杂和治理的困难在会上我不详细展开,对于织里治理何以有效,织里治理中的多方主体的团结何以可能。学习贺老师的社会关联和社会团结理论以及吉登斯结构——行动分析方法,简单思考提出:高经济社会分化和强再造性集体记忆使得以二级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为代表的体制精英、民营企业家为代表的非体制精英、以务工谋生流入人口为主的普通居民三者之间形成良性的治理互动关系。
由于06年和11年的两场大火和群体性事件,给织里镇居民留下深刻记忆,使安全生产和经济纠纷成为现在治理的中心工作。这种由社会冲突事件塑造的强再造型集体记忆与由传承积累下来的传统记忆不同,成为织里团结治理的可能。不仅即时地加强了织里镇居民生活世界价值联系,能够产生高度行动凝聚力,也成为精英和普通居民团结重建织里秩序的动力。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作为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群,以平安大姐、吴美丽工作室、老兵驿站等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成员都对当年的事件有着深刻印象。
    以生产童装为主的织里镇民营企业经济发达,经济社会分化程度高。一方面,这种私营经济发展方式而形成的价值生产机制决定织里社会排外性较弱,重视个人能力和资源,吸纳能人参与社会发展与社区治理,这为体制精英与非体制精英之间的治理团结提供基础。在基层选举规范化后,体制精英和非体制精英从竞争关系演变为合作关系,非体制精英通过与体制精英之间的合作获得在第二生活世界里的价值和参与治理的正当性。体制精英在也借助非体制精英的地方性权威减少治理成本。
另一方面,以轻工业生产加工为主要的劳动方式使居民对本土资源的生存依赖性低以及劳动分配方式多样化,使得经济社会分层明显,社会声望、影响力存在不平衡,这为非体制精英与普通居民之间的治理团结提供基础。
但是这种高社会经济分化和强再造性集体记忆的治理团结仍具有其特殊性,同时织里镇作为经济强镇和中国社会治理的典型,在强资本引力和强政绩引力下,非体制精英和体制精英的过度服务掩盖了普通居民参与治理的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利群读书论坛    

GMT+8, 2023-9-21 15: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