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读书笔记
暑假以来由于撰写调研报告和课程论文,阅读主要集中于论文、文献,书籍只读了《规训与惩罚》。该书为福柯所撰写,主要介绍惩罚的对象由人的肉体转为人的精神,惩罚的目的由展示权力转向规训个体。其中利用“技术”对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从而生产出微观权力,这种权力通过压制关系达到规训的目的。福柯指出规训不是标准化生产出雷同的个人,而是一种对个人进行差异化的区分、定位和分配,因而规训是一种个性化生产。在该书中详细介绍了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模型的运作机制,是一种权力运作的最经济的方式。现今技术和监视更深程度的进行融合,定位系统、AI视觉、身份验证、数据处理等各种科学技术将权力监视的范围由监狱扩大到整个社会空间,除了公共的组织空间还有私人的生活空间。我们所体验着的智慧社会被巨大“观看网络”所覆盖,将 整个社会空间推向透明的可视化的监视状态,如此看来现在的智慧社会是否已经实现了全景敞视主义者的乌托邦?
从形式上说,全景敞视监视应该是由一个瞭望塔和一圈环形格子(后面发展出星型、半圆形等)组成,分别作为监视中心和规训者的排列方式。在智慧社会中我们频繁地使用定位、登录、验证、分享等信息科技服务,将网络数据空间与现实空间建立关联,因而在网络上形成的有关于我们个人数据库与现实生活中个人档案打破了物理界限,在两个空间内相互传送。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出的个人知识体系代替物理性的肉体成为被监视的对象,个体被清晰的标注在基于定位技术的巨大网络中,成为一个行走的可监视格子。万千格子通过互联网技术突破了环形建筑的物理限制,形成了一个可以看作是围绕着全社会的巨大的环。同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存在这种中心站,他可能并不处于我们物理空间的中心而是一个个被监视数据包的技术中心,由于监视对象自身的数字化特征,在技术中心执行监视功能的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台机器。此外,不同以往的瞭望塔,技术中心通过设备可监视的范围不再受人类视觉的限制,实现了监视功能最大化,是一种比环形建筑更经济节能且高效的方式。
从权力生产来说,与全景敞视一致,智慧社会中的“观看网络”同样使得微观权力生产具有自动化和非个性化的特征。虽然不同于监狱里的罪犯,我们的空间位置没有被强制安排,但我们深刻的了解不论我们如何移动,这种权力始终含而不露且无所不在。在生活、工作中我们时刻被记录着和监视着,我们不当的言行很快就会被发现、被惩罚、被烙印、被跟踪。我们剥离了生物意义而作为被监视对象的知识体系由科技组织储存,再因社会治理治安的需要由政府机构所掌控。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压力是技术权力之于政治权力而发挥作用的,在这一机制下不论是何种人出于何种目的进行监视都会产生同样的权力效应。
从规训方式和目的来说,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自由又非自由的体验,使我们时刻进行“自我规训”。监狱里通过时间表和位置分配的技术对罪犯进行修正,罪犯出于道德赎罪或是减刑的目的变得驯服,而在“观看网络中”个体的规训是彻底的服从,内生意识代替外生指令,这些意志包含对技术和知识的崇拜和恐惧或是对法律和道德的遵守和追求。进行“自我规训”主要由于智慧生活带来的主动窥视和过度分享将个人全部生活拉至社会观看的前台,整个社会机体成为可感知的领域。在吴亦凡和阿里员工事件成为热门以及政府部门介入处理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的明白窥视文化可以将我们一切黑暗的、野蛮的、不理性的、隐蔽的状态进行社会性驱逐。我们不是罪犯,在社会事件曝光在网络上通过观看表演、参与惩罚,这种预犯罪的体验使得我们产生进行自我规训的内生意识。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明白科学技术不是好坏、是否的二元问题,而已是一种同时、伴生或者更复杂的状态,针对智慧社会中全视监视下的规训作用也应有着多种思考。智慧社会中的“观看网络”不是监狱式全景敞视运作下少数人监视多数人的状态,而是一种全视监视网格空间。这种多数人监视多数人的状态,也必将带来监视混乱和自我规训无效化。由于空间的联结,网络和现实空间内的资本、权力和关系等相互传输和流动,微博、贴吧、抖音等APP通过消耗流量的方式与商业生产结合,因而肆意曝光或捏造事件获取网民视野,在网络空间进行数据和信息生产吸引流量消费者以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此时,全透明可监视的智慧社会更是助长了这种资本运作下全视网络空间内监视的规训功能异化的发展趋势。在全视监视网格空间中一些些伸张正义的事件之间也存在恶意网暴事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