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S19201033 司海峰 社会交往以社会报酬为基础的,从简单的个体互动到复杂的社会结构之间的能动过程。有如下基本命题。大部分人类愉快的根都扎在社会生活中。人类的许多痛苦以及许多幸福其根源都在其他行动中。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得到的报酬往往会使其他个体付出一定的代价。有些社会交往具有内在报酬,如一对情侣一起做事,所需要的并不是共同的事而是在一起。社会交往也可能出于一种不同的原因而产生报酬,个体常常从社会关系中得到特殊的利益,因为他们的伙伴故意解决某些麻烦而使他们获得这种利益。一个不报答恩惠的人往往被指责为忘恩负义的小人。利他主义充满着社会生活。有些人的意见我们十分重视,这些人的社会赞同对于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它的重要性取决于他是否真实。社会赞同的重要性会阻碍那些彻底的和赤裸裸的自私行为。 由以上基本社会交往可以看出,个体在他们社会交往中追求社会报酬。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观察的较为简单的心理过程引出了较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后者支配着较为复杂的社会交往结构。社会吸引是一种诱导力量,他使人们主动的建立社会交往,一旦形成了交往,社会吸引又会使人们去扩大交往的范围。一个受他人吸引的人,对于证明自己对于他们也有吸引力很感兴趣,当他们能发现一个有吸引力的伙伴这种从交往中期望获得利益的能力就会提高。因此社会吸引的过程导致社会交换的过程。这其中无论是有助益的服务,还是象社会赞同之类的无形东西,每个人为别人提供的利益都是报酬,促使别人继续提供利益诱因作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整体化纽带加上了社会关系。 交换过程引起权力的分化,一个人如果支配着别人所需要的服务,并且与别人支配的服务无关,那么他就能根据这些人服务情况是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获得对他们的权力。同时,集体赞同某种权利,可以使该权力合法化,而对权力的集体不赞同会引起反抗。前者有助于把努力方向一致的个体和群体组织起来,扩大合法组织的范围,囊括更大的集体。后者不断重新划分这些集体并促使他们沿着不同的路线重新组织。复杂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是,他们的构成成分也是社会结构。这些相互关联的群体结构为宏观结构,组成群体结构的个体称为微观结构。社会吸引则在伙伴之间形成了社会纽带,个体交往的分化同样对应于群体间交往的分化。所以,第一,对于充满着复杂社会结构的社会过程,价值一致具有重大意义。宏观结构的第二种突出属性,副结构中内在力量与联系各种副结构力量之间复杂相互作用。最后,持久的制度一般在宏观结构中发展出来。 社会交往中的某一平衡是由同一交往在其他方面的不平衡造成的。权力的不平衡规定了交换中的相互性,交换平衡依靠两种不平衡,单方面的服务和单方面的权力。 1.给别人留下印象 某人是一位吸引人的伙伴,可以用社会关系计量学的问题来确定每个群体成员在其余人中间的相对名望。例如一个群体成员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接近其他成员的频率、记住某人名字数目作为一种计量单位。某人吸引人的原因在于如果与他交往将有所报酬。一种是内在的报酬,自在目的。一种是外在的利益交往,实现更长远目标的手段。深刻的内在依恋从根本上改变的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易。外在利益为比较伙伴、选择伙伴以及弃此取彼设立了客观标准。也有许多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容易被划分成内在报酬性或外在报酬性的。因为实际的交往是混合型,也即各种报酬的融合。个体对其他人的最初吸引总是以允许比较外在因素为基础。试图在其他人中间获得社会承认的个体有许多方法可以证明他们自己是吸引人的伙伴。特别是态度和价值观彼此相同的个体为他们的看法提供社会支援,这种支援使他们的交往具有吸引力。在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用来留下印象的策略差异很大。表演一个有关自我感人形象要承担某些风险。敢于冒失败和非难的风险以及成功的应付挑战的能力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角色距离是一种某个角色要求低于某人能力这个事实的尝试。 2.一体化的自相矛盾 在一体化情境中,一个人有吸引力而在另一种意义上则使他没有吸引力,因为他们引起了对于被拒绝的恐惧并对群体中的其他人构成了地位威胁。因为按照本性报酬性的社会经验同时产生着社会吸引和社会依赖。而通过表明自己与某个群体成员具有共同利益,拥有他们共同的价值和准则,一个人可以与他们建立起来联系的纽带。因此,造成社会一体化自相矛盾因素是是一个人成为一个特别吸引人和重要群体成员的给人印象深刻的品质,也能对其余人构成一种地位威胁。这种情况便在群体形成初期阶段带有竞争性质。这种竞争可以被设想成一系列相互连锁的、混合的游戏,群体成员在其中既有某些共同利益,又有某些冲突的利益。 3.社会支援 社会支援能对行为产生一种独立的影响,他与强迫所产生的影响不同,社会支援能够增强他的成员。社会支援包括社会赞同和内在吸引。社会赞同:人们渴望社会对于他们的决定和行动以及那和建议表示赞同,别人的一致赞同有助于肯定他们的判断证明他们行为的合理性,以及证实他们的信念。所以社会赞同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报酬和社会影响的一种基本源泉。(1)赞同的重要性产生了更加自由的给予赞同的社会压力,某些个体就假装赞同,甚至其他人也降低自己的标准对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人表示赞同。(2)尊重要求对假定根据客观标准作出判断的那些能力的单方面表示赞同。高地位的人,为了维护别人对他的尊敬以及为了维护他的赞同的价值,必须节省使用它。群体中地位分化,也使得高级地位成员要求获得单方面的尊重,而不是普通社会成员中对相互意见的赞同等来作为群体成员的依据。高级地位已经很牢靠的人比地位不牢靠的人能够更自由的表扬别人,高级地位使一个人的赞同具有较大的价值,这使它能够比别人能够更节约去这样做。(3)不大稳固的社会关系中,轻易的使用赞同会弱化认为对他判断力的尊敬,只有在角色期待具体化后才能不用顾虑重重自己的名声受损。 社会交换中的一些理论命题 1.礼品交换在较为简单的社会中经常采取制度化的形式,突出了社会交换的两个普通功能,即建立友谊纽带和确立超过别人的优等地位。一个向他人提供报酬性服务的人可使此人感激化,为了偿还这一义务,第二个人必须反过来给第一个人以好处。利益量日益增加所得边际效用最终却衰减了。 2.社会交换涉及一条原则,一个人给另一个人施加恩惠,尽管对于未来回报有一种一般期望,但他确切的性质在事前并没有做明确的规定。回报的性质不能讨价还价,而必须留给做回报的人自己决定。社会交换要求别人会履行他们的义务。 3.交换条件:交换关系的建立涉及到产生对另一方义务的投入,特殊机制存在使义务永存并因此加强了感激和信任的纽带。对恩惠的仓促报答会被指责为不恰当,它意味着,拒绝负一段时间的债并且坚持公事公办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因在社会互动中做了某些事情而获得满足,那么他就会向伙伴提供一种社会报酬,自己无需付出任何代价。 4.交换中为其他人提供社会报酬时所付出的的代价可以看做是投入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第一,交换交易就形成一个单一的对子,他们也要受每个伙伴群体角色丛的影响,要受每一方由于占据着与交换有关的社会地位而具有角色关系的影响。第二,一个群体中的整个交换交易决定着一种占压倒优势的交换率,为了一致,这个群体标准就要给任何一种偏离了该标准的交易关系施加压力。 5.一个给别人以珍贵礼品或为他人做重要服务的人,通过他们对他旋即提出了一个对高等地位的要求,分配重要财产的能力变成一种从社会角度决定优越性的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