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回归自我》
S19201028
作者安东尼·斯托尔摆事实,讲道理,用大量家喻户晓的名人的真实经历,比如牛顿、贝多芬、康德等,雄辩地证明了自己的主张:亲密关系并不是打开幸福之门的唯一钥匙,人生还有很多可以给我们带来满足的东西,例如工作和创造,很多惊才绝艳的人往往是在孤独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人际交往能力一样,独处的能力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有人乐于与人交往,有人愿意享受孤独,这两种人生态度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孤独中,我们能完成很多在他人陪伴下无法完成的心理过程,例如思考、内省、想象,更贴近真实的内心世界。本书有三个主要观点:第一,孤独不是一种病;第二,独处是一种能力;第三,孤独有很多用途。
第一部分 孤独不是一种病
孤独的最常见表现就是与他人的互动很少,可主流观念非常坚定地认为,孤独的人是有问题的,因为他缺乏正常的社交能力。人们往往把孤独和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等联系在一起。就连很多孤独者自己都深感不安,怀疑自己有病。的确,有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会拒绝和他人接触,存在孤僻退缩的症状,但是,孤独本身并不是一种病。首先,作者认为,孤独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需要,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会主动追求孤独。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对孤独的追求是由内在驱动力决定的。作为社会化动物,人类的确需要和他人建立关系,所以主流理论认为,亲密关系是人生意义与幸福满足感的唯一源泉。英国的鲍尔比提出依恋理论,他认为,“依恋”是婴儿和他的照料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这种关系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婴儿的生存概率,而且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鲍尔比认为,亲密关系就如同轮子的轴心一样,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围绕着这个轴心旋转。作者对此观点进行了驳斥,他认为:“人类终其一生都被两种完全相反的驱动力操纵着,一种是对陪伴、爱以及其他所有能让我们亲近同类的关系的渴望,另一种则是对独立、孤单和自主的向往。”在这本书的一开篇,作者就提到了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他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一辈子没娶妻生子,虽然年轻时也爱慕过一个姑娘,但因为父亲坚决反对,所以他就挥剑斩情丝。不过,他后来的日子过得可一点也不凄凉,不但很享受在孤独中醉心于历史研究,而且后来还写文章感叹,幸好自己当初没头昏到去结婚,否则哪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从吉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股驱动力的作用,前一股驱动力让他一度坠入爱河,后一股驱动力让他安心地在孤独的探索之路上走完一生。
其次,是否喜欢孤独是由性格决定的。荣格提出了“外向”与“内向”的概念,简单地说,“外向”就是喜欢和外界打交道,离不开他人的存在;“内向”就是更喜欢跟自己较劲,有没有人在旁边没关系。孤独并不是一种病,它是一种人类共同的需要,而且,喜不喜欢孤独是由性格决定的。孤独不但不是病,相反,独处还是一种能力,一种宝贵的资源。
第二部分 独处是一种能力
温尼科特首先提出了“独处的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假如一个孩子喜欢自己待着,并且能够自得其乐,证明这是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假如一个孩子黏着妈妈一刻也不肯分开,说明他心里时刻担心母亲会消失,这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相信母亲不会消失,就算暂时离开也会很快回来,他就会很安心地一个人待着,自己玩得不亦乐乎,这证明他有安全感。所以,独处能力其实就是享受孤独的能力。要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就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因为有了安全感,才能放松地独处,在放松的独处状态下,我们的大脑才能完成很多重要的工作。当大脑处于安静的放松状态时,它会自动进行整理,把新旧经验进行比较、归档,该联系起来的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说不定你会一下子想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或者灵感一闪有所发现。所以,要让大脑发挥最大作用,激发自己的潜能,独处的能力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 孤独有很多用途
首先,孤独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的能力,其实就是创造力。《孤独》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想象力总是在孤独状态下展开翅膀,能够享受孤独的孩子更有可能培养出创造潜能。”有了想象力,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灵,才有了璀璨多姿的人类文明。牛顿的万有引力一开始只是想象世界中的灵光一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的像蛇吞尾巴一样的有机化学环状结构,是来自梦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得益于他的想象力。总之,想象力是个好东西,而孤独就是让想象力疯狂生长的沃土。一般认为,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是童年,有很多创作天才都拥有孤独的童年,这个时期茁壮成长的想象力成就了日后杰出的作品。对很多创作者来说,亲密关系反而是一种阻碍,会让他们失去想象的原动力。
作为创新能力的起点,想象力往往在孤独中诞生。王国维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个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确,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大多都耐得住孤独。最极端的例子是监禁和疾病造成的与世隔绝,但是,有很多伟人却在这种极端孤独中创造出了传世之作,比如,中国的左丘,失明后写下《国语》;罗马哲学家波伊提乌斯,在监禁中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巨著《哲学的慰藉》;沃尔特·雷利爵士被关在伦敦塔等待死刑时写出了《世界史》。
孤独能疗愈心灵创伤。很多时候,心灵受伤的人最需要的恰恰就是独自待着。举个例子,“死别”应该是最重的心灵创伤,但临床发现,一个人在丧失亲人之后,如果旁人不断去陪伴、安慰,让这个人哀痛的过程被延缓、破坏,伤心事就会成为治疗师所说的“未完成事件”,导致这个人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心理失常症状。相反,如果让丧亲者一个人静静地舔伤口,在一段时间内尽情地悲伤,他最终会彻底走出阴影。
孤独能让我们回归自我,变得更完整。柏拉图说当初世界上原本存在着三种性别,男性、女性、阴阳体。每个人类都像个球一样,有四条腿、四只手,可以随便站,随便滚,随便跑。这些人类很强大,而且很傲慢,神仙们觉得,这届人类不行,太不好管,于是,咔嚓一声,将每个人都劈成了两半。人类被一分为二之后,每一半都被迫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柏拉图认为,人类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完整的不完整生物。也就是说,追求完整是每个人一生的命题。
总结
孤独是一种源自内在驱动力的需求,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需要交往,反过来也需要孤独。是否喜欢孤独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内向性格者往往倾向于独自待着,就好像外向性格者喜欢和人互动一样。其次,独处是一种能力,一种宝贵的资源,能帮助我们学习、思考,让大脑发挥最大作用。最后,总结了孤独的用途。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创新,都离不开孤独,因为创新离不开想象力,而孤独是让想象力茁壮成长的沃土,创造过程需要全身心不受干扰地投入,灵感与顿悟更是离不开在孤独中的“孵化”。孤独还能够疗愈心灵创伤,帮助我们完成对自我的整合,让人格变得更完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