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想必这句经典之语早已被大众所熟知。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呈现,一句话便足矣体现亨廷顿的核心内容,即政治现代化中的政治秩序与政治稳定。在阅读该作品之后,我不禁惊讶于作者独特的视角,其中的一些观点无疑对世界公认的理念作出了挑战。本文即围绕政治秩序稳定做出理解,并对书中印象深刻的理论加以探讨。
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广大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的建立,政治现代化成为了实际且具有挑战的现实背景:“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在现代化过程中却滋生着动乱”。在自由和秩序的考量中,哪一个才应该是新兴独立、发展中国家选择的良策呢?“相对于并存的西方国家来说,第三世界国家(除了若干共产党国家之外),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时期,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腐朽的历史阶段。动荡和衰朽的根源不是这些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而是他们致富和发展的欲望。因为这些国家都企图在短期内实现西方国家在很长时期才实现了的现代化。”在这里,作者“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战争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问题。克服社会动荡、防止政治腐朽无疑是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目标,但是其致富和发展的欲望难道不在情理之中吗?为何体现出的话语看似是一种对致富发展的批判?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行动上的自由是个体具备的活动空间不受限制、同时又不侵犯他人自由的基本权利,话语上的自由是个体具备的在法律允许的界限内表达自身感受的形式。可以说,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而秩序作为一种有条理、有组织的良好运行的状态,背后体现的是强大凝聚的组织力。作者之所以斩钉截铁地选择秩序,其本质应该是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逻辑。安定的政治社会秩序是一个宏观背景,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每一个国家成员及其公民的生存发展环境都离不开稳定秩序提供的保障。同时,个人、集体自由的受限也符合世界上不存在绝对自由的现实。或许人们总是过于理想化,追求尽善尽美的权利,但从实际发展看,这些完美的需求终究成为乌托邦,在当代政党政治、宪政国家的基础上基本难以做到;从利益出发的现实主义视角也正是政治的残酷所在。
除此之外,发展中国家以后发劣势作为奋进目标;发达国家以后发优势作为批判,实则是处于两种截然不同状态下的碰撞。后发劣势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实困境,往往以快速发展为目标,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为模仿对象,以期获得可能的发展经验。错过了历史发展机遇和科学发展技术,发展中国家唯有在制度或技术方面快速追赶,才有可能保持独立状态、免于淘汰。而从发达国家的角度看,对于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发展空间和形式可能更为多样,从积极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技术的创新和成长反而得利于落后的优势。因其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所以当前的首要任务便是维持国内政治秩序的稳定。但对于此,个人认为各发展中国家追求致富、振兴和发展的出发点是毫无争议的,或者说每一个国际主体都会以自身富强作为发展目标,并没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问题或许在发展自身道路和政治经济的选择上,需要通过经验与实践共同结合、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关于自由与秩序的衡量,不仅是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的选择,在当下新冠肺炎的冲击下,仍然是全世界的共同挑战。中国在疫情蔓延期限制行动自由以尽快控制病毒、恢复社会稳定秩序;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口号关注公民行动自由而导致后期社会秩序的极大混乱。以美国为例,2020年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名黑人男子遭遇警察暴力执法致死,引发了民众的抗议和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该黑人男子因涉嫌使用20美元假钞,被前来执法的四名警员控制。其中一名白人警察对弗洛伊德实施“膝盖压颈”的方式长达8分46秒,致其窒息死亡。在短短的数十天之内,美国社会的骚乱活动持续升级:人们集会抗议、攻占警局、焚烧建筑、砸抢店铺;市政部门颁布宵禁令、动用非致命武器强行驱散示威人群、逮捕示威者;美国政客声称抗议活动有可能由外国势力煽动;总统发表言论“将调用联邦军队维护治安”“用最凶的狗、最可怕的武器对付抗议人群”;民主党和共和党针对警察不当行为改革法案开展争议;主流媒体、自媒体相继曝光更多的“美国警察暴力执法致非裔男子死亡”事件……社会秩序遭到严峻的挑战。在新冠病毒并未完全消失的背景下,美国暴乱可谓是重新掀起了一场风波。
从政治环境分析美国暴乱,可以了解其政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所有的背景环环相连,共同成为挑战社会秩序的因素。从国外政治环境看,此次美国暴乱最为特殊的国际背景便是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而美国因防治不力、追求自由、发展经济等现实状况,社会经济严重衰退;外加其他西方国家针对种族歧视发表的言论和响应的行动,无疑使社会秩序更加紧张。从国内政治社会环境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社会经济政策和行业结构调整使社会下层过多失去了社会福利和工作机会,造成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新移民的涌入冲击了黑人劳动力市场;种族歧视依然存在,非裔美国人的现实地位仍需要进一步发展。以政治规范文化为切入点,美国种族歧视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早期的住房隔离政策和陪审制度。同时,政治社会心理环境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从法律上看,美国种族歧视已经不复存在,但在社会、心理和事实上,并未完全消失。普通居民、政客、利益集团,只要身为有意识有思想的社会人,都有可能产生种族歧视的情感和态度,且一经形成,很难发生改变。这些宏观的背景环境都可以成为理解美国社会秩序混乱的基础。可见,经典的理论无惧社会的变迁,总能时刻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体现的理念丰富而独特,首先,最为突出的挑战也许是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这与我们平常学习的“经济决定政治”基本原理与现代化理论并不相符。
在普遍的观点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对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决定作用和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现代化理论亦遵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造居于优先地位”的观点,将政治现代化视为前者发展的结果和副产品。但是亨廷顿在总结二战结束后新兴国家的发展状态后提出,“许多新兴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上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国家在政治上没有能够获得同步发展,反而出现了更加混乱的局面”“许多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国家,反倒在政治上更加动荡不安;而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却能保持相当程度的政治太平。有些国家的政治拥有一致性、一体性、合法性、组织性、高效和稳定的特点,而另外一些国家的政治则缺少这些特点”,由此引发了读者关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思考和对强大政府、有效能的政治体系的重视。
以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例,三年自然灾害对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倘若经济是基础,为何安徽、河南等农业生产大省成为了死亡最多的地区?农产品生产容量大、上交的分量也会随之增加,这背后必然离不开政治政策的安排影响。反观政治的作用:“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并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府统治程度的高低”,一项适应性强和凝聚力高的强有力的政治制度,无疑是各个国家普遍的希望,也是渴望发展的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我们不否认经济的强大作用,但也应该将亨廷顿书中所体现的辩证思维加以思考:“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独立的目标,一个方面的进步未必就同另一方面的进步有关。在某些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促进政治稳定;然而在其他情况下,则可能严重破坏这种稳定。同样,某些形式的政治稳定也许能促进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则可能阻碍经济发展”。事实上,作者并没有刻板定性经济和政治哪一个居于决定地位,将二者分别视为两个独立的概念可能对于辩证思考更具启发意义。
其次,作者屡次强调强有力的政府,制定凝聚力高的制度,是否考虑到了制度堕距的现实存在?
当某一制度被设计之后,制度本身的状态、理想的状态和实际运行的状态都会彼此分离,产生差距。由此,制度堕距也难以避免。连接《中县干部》一文,“设置每项制度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当一项制度被设计出来之后,制度本身就具有了生命力,其演化的结果往往出乎设置者的意料”。文中所展现的县域干部政治生态图景正是体现了每一制度的实际运作差距:年龄可以随意改变大小,学历可以混一混买到手,甚至姓名、家庭背景都能造假,这一现象在十多年前的官场上并不是新鲜事。以年龄为例,一旦超出年龄范围,晋升提拔都相应地失去了资格。在年龄构成上的一刀切一方面促进了干部的新陈代谢、人才培养,保证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在有形无形中均加大了竞争压力,可能会抑制积极性、阻碍行动力;继而衍生出造假、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腐败也是现代化、尤其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发展的产物——现代化中社会基本价值的转变、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在政治体制输出方面造成的变革都是滋生并加剧腐化的原因,通过政治权力和财富的交换,成为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最为“扎眼”的刺。但若想从根本上进行治理,需要以“度”为抓手,看腐化对政党建立和自身存在的双重影响。
最后,《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包罗万象,生动展现了作者强大的观察力和强大政府论的总结性。从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流动机会到政治制度化、政治变迁、政治安定,在对亚非拉新兴国家较为全面的总结观察之上凝聚了最为深厚且有说服力的理念。文章不可避免地存在视角局限或争论点,但在此阅读过程中所展开的联想,或是与现实、或是与其他文章,都能在不断思考中发现问题所在;我们的眼光也应不断更新,以更加丰富的素材充实理论的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