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利群读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68|回复: 0

司海峰十月读书报告

[复制链接]

8

主题

8

帖子

4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6
发表于 2020-10-30 20: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贫穷的终结
S19201033 司海峰
一、全书总概
《贫穷的终结》是杰弗里·萨克斯的著作之一,他是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哈佛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高级顾问,“休克疗法”之父。贫困问题一直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点关注问题,极端贫困在世界各地仍然存在,这不仅困扰着一些个体与家庭,同时也困扰着国家与世界。萨克斯在本书中并没有沉浸于数字与图表,而是从繁杂的数据中跳脱出来,首先清晰地指出地理因素、财政陷阱、政府失灵、文化障碍、地缘政治和人口问题才是各种贫困问题真正的病根所在。紧接着作者在书中谈到了自己在玻利维亚、波兰和俄罗斯的改革经验以及对中印两国发展的认识,并对非洲贫困的现状做出了解释。进行深入分析后,萨克斯指出结束贫困的关键在于让穷人走上发展的阶梯,这需要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公共建设、商业资本和知识资本等方面的投资,需要各发达国家及国际机构的支持与援助,从而让世界走上更为开明的全球化道路。最后他也就此提出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可能性。
二、重点关注
在阅读本书过程中,我自然而然地对作者在对中国的表述部分产生兴趣,并会对这一部分内容重点关注。萨克斯在本书第八章中用了整整一章的内容来描述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以半个世纪之后再次迎头赶上作为标题。作者首先以分析中国经济何时开始衰落及其原因为起点,从明朝开始海禁描写到新中国成立前,论述了中国是如何失去了其经济领先地位。紧接着从新中国成立后以及“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写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起飞,着重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措施是怎么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的以及对中国与东欧和前苏联进行了相关比较。最后萨克斯在肯定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同时,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个最大挑战,即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不平衡的;在经济改革进程中,如何定位政府部门在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以及政治改革。下面我将进行较详细的描述。
第一个方面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不平衡的。作者认为这是由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的,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呈东西分割与南北分割,与沿海省份经济发达相对应的是内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落后。但我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不仅仅表现在东西与南北的分割,在特定的区域也同样表现在城乡的二元对立方面。而对应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国家政策和行政措施等同样是不平衡发展的背后原因。
第二个方面是在经济改革进程中,如何定位政府部门在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作者认为,在一些方面,中国的市场改革做得过了头,比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缺乏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共健康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要更加严肃地考虑环境保护体系,因为中国已经经历过环境恶化带来的巨大成本。
第三个方面是政治改革问题。作者相信中国将会实现民主化,但其过程不一定平稳。并强调中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遵守法律的地方政府。
三、总结反思
尽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极端贫困人口在急速减少,也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贫困并没有彻底消失,中国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问题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进程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我们需要以国家、市场与社会的视角来看待发展成果与问题。
(一)正确认识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主流经济学理论中统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如何实现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的问题其核心是探讨如何进行国家干预提高干预的质量这也就是萨缪尔森所说的市场与政府的转移边界问题”。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随着我们对市场运行机制的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市场是根植于社会之中的,它不能够“脱嵌”于社会而孤立存在的。正如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所说的,那种旨在于建立一个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从而试图使社会的运转从属于市场,让市场得到更大程度自治的自由放任运动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因此,只有在考虑到社会之后,我们才能够对市场运作机制有更为准确、深刻的认识。
在我们引入社会范畴之后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范围也变得更加复杂起来。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日益分化面对力量强大的社会组织的实际或潜在的反对,要求政府能够独立于社会各利益集团之上来进行决策以追求全社会成员的福利最大化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善治又必须使政府的决策受到社会的监督和制约更为重要的是一个运作良好的社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政府来提供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公共产品尤其是提供秩序。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过程实际上涉及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重建过程。只有同时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在互惠共生的基础上实现耦合才能够建立起支撑一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制度结构。
(二)市场化改革可能带来的危机
无论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缓慢市场化转型还是苏联东欧国家急剧的市场化转型抑或是从中国的渐进式市场化转型来看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国家治理危机是一种历史的常态区别在于各国的危机程度不同而已。尽管与苏联东欧国家相比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较为成功的但是这一过程所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问题对中国国家治理造成的冲击仍然是巨大的,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国家治理危机。这跟萨克斯指出的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是有相通之处的。
首先市场经济需要对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和作用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新的规则和制度要跟上但这个过程往往具有滞后性,会加剧经济波动。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发政治约束难题。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根本标志是资源配置机制发生了变化资源配置在原有的计划主体和新生的市场主体之间有一个转换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实现无缝对接”,这就为政府设租和权力寻租行为提供了空间。有研究表明转轨中的政治约束因各国经济而各有不同但程度不同地都有所表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腐败行为呈现蔓延之势这表明经济转型期的政治约束出现一定程度的失控对国家治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再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社会不公平加剧从而引发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市场化改革过程实际上是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都会设法为他们自己在新的经济配置中谋得尽可能有利的地位。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有些阶层的社会成员甚至不择手段极大地伤害了社会公平。特别是国有经济垄断了重要的行业和领域获取大量的垄断利润私人经济部门在这种格局下举步维艰。并且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如果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和制度跟不上的话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势必使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沦为弱势群体,使他们在医疗服务、教育机会、就业选择、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处在弱势地位。
最后市场经济也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生态转嫁、对资源的不加控制地攫取等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中国初步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生态隐忧也给国家治理造成很大冲击。萨克斯就指出中国必须更加严肃地考虑其环境保护体系,这需要政府的参与并发挥其作用。
(三)以国家、市场与社会的视角来面对挑战
中国在市场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不平衡、贫富差距大、生态威胁严峻、腐败现象盛行等方面。为了国家经济与社会的良好运行与发展,我们需要以国家、市场与社会的视角来分析与面对。
首先要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职责的回归。萨克斯在书中就指出在经济改革进程中需要如何定位政府部门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精简政府权力,合理划定政府权限,减少政府在微观领域的干预。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应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不必要的审批。同时也要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正确定位政府职责。政府需要做好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保证社会秩序,并完善法律法规,为市场的运转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要做到不能越位和缺位,应放手不该管的事情和承担应承担的责任。
其次要加强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以及与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打造法治政府和实现政府的廉洁高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强司法体制的改革。
最后要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发展与治理依法提供宽松的环境。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相应的社会组织,对于打造廉洁政府具有重要作用。这需要增强工会的独立性并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也需要培育农会等农民自治组织,增强农民自我维权的能力。同时要明确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增强对社会组织的信任,给予社会组织以发言权,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这是减轻政府负担、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总之,面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我们应当以国家、市场与社会的视角来正确认识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围绕它们来进行改革建设,以此来保障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利群读书论坛    

GMT+8, 2023-3-27 00: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