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晓娟 于 2020-10-26 09:41 编辑
马基雅维利与他的“人、国家、福祉”——马氏的政治理想 近期阅读了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尼克罗•马基雅维利的相关著作,并对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下面我将结合马基雅维利生活的时代和政治环境背景和他的相关思想展开我从开学来到目前为止阅读马基雅维利相关书籍的思考: 看完《君主论》这本马基雅维利最著名也是最短的著作的时候才真正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魅力。众多学者坚持认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是完全邪恶的,这种观点的来源就植根于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在把持到一定区域后要对其原来主宰者政治集团赶尽杀绝,并且在无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要展现自身明火执仗的恶,因为无论如何新上任的君主很难去维持塑造悲悯者的形象,而且悲悯者通常很快就会被灭国,因为人性本就是邪恶和贪婪,慈悲的用处不足以管控一个国家。后来的善才会更有用处,更会被人民铭记。与这类思想相关的一切都为马基雅维利打上“邪恶者”的烙印。 马基雅维利的整体思想就是将作为组成社会的个人,国家政权和人民福祉必须从教会中,从圣经的约束中,从上帝的监视中被解放出来。我认为马基雅维利是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阐述我理解的马基雅维利的思想。 一、关于“人”概念的塑造 一定思想与特殊时代一定存在必然关联,马基雅维利生活的年代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漫长而痛苦的中世纪度过,并伴随着资产阶级萌芽与航海新时代来临,为人性带来了曙光。人们通过商业贸易生产并积累资本获得生活控制权,资本运行商品交换形式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在关注人和人本位思想的产生。马基雅维利通过《君主国》中展现众多历史人物和事迹的例证表明,人这个个体并非上帝与教会所期望的那样工具化,人并非是带着原罪被命运其所掌控。《君主论》中例举的各式新君主成功掌握国家、掌握自己命运,这些君主并非完全是原有贵族,大部分更可能是平民,世袭的君主有很大可能并不擅长管理他们手下的国家,世袭制(这种不是摸爬滚打上来的经历使得他们面临陌生的政治是个无能怯懦之流)往往会导致国家衰落,由贫民转变为君主,这种巨大的阶级的跨越蕴含的是人民无限的可能。 平民通过手段与策略是可以改变自身的出身与反抗基督教所宣扬的命运,抽象社会中人的本质就是无限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可能人就是被工具化和物化,社会阶级固化严重阻碍的是底层人民可以发挥的可能性,避免社会阶层固化也是现代社会维稳的需要。马氏将这种思想在自己著作中表明出来,直接对准了对人民进行精神控制的教会和《圣经》基督教。人的可能性不是对于现实世界悲观,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的生活上,从而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追求,加固统治却压制人性。 关于束缚人们的德行,在《君主论》中极少谈及,这里引申出马氏著作的习惯,就是“不应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就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这种缄默的方式反而是一种强调和忽略,君主在创立伟业过程中就不应该过多考虑到道德或者应该审慎考虑。马氏说的这种德行是包括基督教徒对《圣经》的解读即教会和教士的力量,所谓“善”当作自我良知上踌躇顾及的两个不同来源,区别对待。马氏所要真正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人的道德良知是自己内部的审判见证,是自己相信什么的唯一见证,对于道德越轨的恐惧来源于对于身后世界的好坏产生的顾虑和恐惧感。身为一个强者或者统领国家的统治者,应该该有这些顾虑吗?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唐朝女皇武则天在自己目前树立无字碑,摆明了是不信这种身后世界会给你自己带来的存在信教者口中的身后世界。马基雅维利同理,他对于身后世界或言天堂或言地狱的不在乎一种自然的忽视,是明显对于教会道德良知的不认同。 马基雅维利对于人概念的塑造,最主要的目的和意图还是要使人超越或说冲破中世纪被教会控制掌握话语权的工具化的人,解放人们本质,赋予人们原有的自由和无限可能性,尝试打破社会阶层,为实现马基雅维利更高层的政治理想而服务。 二、将国家从教会中解放出来 马基雅维利是一位极有激情的爱国主义者,他的激愤可以在他两部政治著作中展现,这种激愤的来源在于他的祖国现在仍然处于教廷的控制中,无法脱身孱弱无比。这时候他所希望的是有一位能者可以救祖国于水火之中。马氏在写《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中并没有将对君主的建议或者对于建立共和国的建议对象束缚在某个国家,据此推断他将这两部著作的受众看作是全体人类,特别是能够懂他思想的读者,并对他们表述他所知道的一切。由此看来它的确不是一部厚黑学而是将人民拉向平等地位的政治指南,同时这也正是期望它们有更多的传播力度,关于国家的命运将有更多真正懂他的人可以参与并成功影响国家前途命运。 对于君主来说“不择手段”就是想尽了办法,考量了所有的手段才做出的选择,是审慎考量,是一种充满了理性的作为。君主要创立功业免遭怨恨和憎恶,做到这样是极为不易的,要尊重人们,肯定人民力量与可能性,作为君主要做出表率,为人民负责是使国家疆土稳固的重要条件。马基雅维利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明显提到对于国家来说影响最大的因素那就是基督教的力量,然而马基雅维利在其两部政治著作中很少提及教会教皇和《圣经》基督教等词汇,这就涉及马氏撰写学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法:“缄默”—不特意提及的一定都不是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问题,用缄默的方式使肤浅的读者忘却《圣经》的教诲,使得真正通透的人明白作者真正厌弃基督教信仰,因为它已经背弃善良的人们,成为苦难的制造者。 马基雅维利极力反对由教士直接或间接的进行统治,因为这种统治属于僭主保证,《圣经》基督教以神谕发出的命令很难接受城邦公民作为一个整体,由教士所组成的政权是建立在虚无的神谕上,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对作为整体的城邦公民进行负责,并且滥用权力和诉诸武力是其特点(参见中世纪)。国家在基督教的统治之下,公民的自由权力只是梦幻泡影,人们都生活在赎罪的阴影和对于彼岸世界的痛苦的恐惧中生活。马基雅维利认为是基督教和教会使得国家变得孱弱,原因在于教会对于圣经以及基督神谕的解释,是一个虚假的解释:他们明确规定了人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他们助长是极其淡漠谦卑的生活,假借各种事件移植到“神迹”上,使人们“看到”大多数人进入了天堂,凭借的是在世俗中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绝非以牙还牙,狭路相逢刀剑相迎。这种鼓励人们放弃反抗和勤奋的行为,是教会统治合法性的必然做法,是他们维持统治的最邪恶本质的体现。 这种普遍孱弱就是等于普遍的奴性,整个国家被“驯化”在基督徒对于基督教的虚假解释中,人民被允许保护的国家只有彼岸世界的“天国”现世世界,此岸世界只能无条件服从于彼岸世界利益。人民束缚在教会宣扬的精神世界里,孱弱不堪失去斗志,那么整个国家以及国家灵魂—君主也同样被禁锢于所谓基督教的德行伦理中,被禁锢于所谓的“善”思想,而不能够审慎,处于腐化的状态。基督教通过教徒向人民发出指令不准为他们的才干和强健力量而自豪,从而将整个国家置于孱弱地位。 国家同样需要审慎,这主要体现在控制和正义带来的副作用,暴政带来的影响和教会基督教借以神明惩戒的淫威对国家政治活动施展的影响,马基雅维利所缄默、否认的就是这个“神明惩戒”这个观念。索性我们应当服从邪恶的统治,将惩处留给上帝去做?将国家前途命运和整个国民整体从教徒和教会蹩脚的虚假解释中解救出来,恢复现世努力和不择手段“邪恶”手段的正当性! 三、将人民福祉从神明惩戒中解救出来 中世纪将人们身体、思想和命运全部禁锢,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天主教全面性地掌控人们的信仰,其他所有宗教都被打入邪异教中,教会掌握了权威凌驾于现世世俗君主的权力之上。教会教皇实行或者说代行上帝的权力,上帝所能给予世俗人们的只有彼岸世界的来世福祉,“生来有罪,现世赎罪”,“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这些观念彻底将人们奋斗向强的精神全部剥夺,人们的福祉紧握在神职人员手中。人们对世俗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终日活在浑噩中,做出一切事物都显得虚幻不真实。 人们的力量与辉煌根源在于自强自爱,不在于信奉上帝而否定自我,马基雅维利拉出来当例子的古代罗马人之所以疆域辽阔,生活稳定是因为他们为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而战,并不是为上帝的尊严而战,现实中人民应该向自己美好,自己命途和美好生活而奋斗。基督教及其徒众限制者人们对于未来和现世美好的追寻,现世不允许以自己才干雄心和手段为傲,更剥夺人们对于未来的希冀,未来只有为上帝服务匍匐上帝面前贡献虔诚才是唯一的出路。 在《曼陀罗》中马基雅维利还原了人这个被钉死了的概念,还原真实的人性与欲望,并展示了“多数人的福祉,比一个人名节更为重要”,并且塑造了掌控全局,他心目中真正“王”的人选:李古獠。《曼陀罗》所赞颂的爱情禁果的胜利是与希冀压迫,希冀统治欲念禁区突破是同辙而行的同一欲念。也表明了希冀统治征服与吃饭睡觉的自然欲望别无二物。欲望的自然性正当性为暗藏马基雅维利的思想铺平道路。人民的福祉是什么?人民福祉就是拥有自由无论是思想还是身体,享有的平等建立在合理化的语境之下。《曼陀罗》完全是一种他者视角研究是真实社会中人们生活的状况,《曼陀罗》向我们展示的就是真实的人性,无论是身居高位身份高贵还是贫贱平庸都受制于欲望指引,老博士受求子欲望蛊惑,青年则是受异性美貌诱惑…同样鄙视严格的阶级观念,处于不同阶级的人并不是完全符合高低阶级那般的品格等第的,就如同愚蠢的老博士与精明贫民李古獠对比。马基雅维利还是想将我们的思维拉回现实中人民平等的角度中,在《曼陀罗》最出彩的是李古獠和女主人公,他们是最中得到掌握自身命运的人,面对选择拥有自主权;尤其是李古獠,是洞悉所有人的心情并安排了孕育出了一场皆大欢喜的结局,利用人们的欲望和审慎,最终的操纵者,集中反映了马氏理性君主的精通权术之道,人性之恶贯穿始终。 通过狡诈的修士形象表达出他对于宗教教士腐败的嘲讽批判,剧中教士搬出《圣经》中罗德与女儿们的例证,为保人类传宗接代的重任,与其父进行乱伦的典故来劝说迷茫之中的人,足足体现了基督教教士的虚伪和道德善变。人性本恶但是确是通过审慎方式周旋得到现世中的幸福福祉,并且无有基督教宣扬的地狱之罚。真正将人民福祉欲望从教会道德中解救出来。 马基雅维利整体思想的精髓是审慎理性,这有些类似于中国的中庸之道,但是更为具有冲击性。无论马基亚维利有没有提及,他的思想与圣经基督教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他在事实中所认识到的人和圣经基督教所宣扬的人是对立面,虽然他们都认为人性本恶的。以民为本的重民思想和国家利益之上的军队建设是马基雅维利的思想贯彻主线。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的主动权,君主赋权于人民,人民为整个国家尊严奋斗,为满足自己合理审慎欲望奋斗可以使臣民获得幸福,并没有那么多精神控制的需求,而是强调强健身体和为现世建设的能力,这使得马基雅维利特别地以古罗马共和国为参照展开他的论述。 如何正确认识人,马基雅维利给出了他自己的见解并且将可能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是贪婪的;他把君主的政治行为和伦理行为分开,并否认了公认的道德即基督教所宣扬的道德,认为只要有正当的目的,就可以不择手段,所谓审慎就是想尽办法不得不做出的恶,也算是正当的恶;他的这一思想也正是建立在对人性恶的假设之上。这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看完所有书,还原了一个真正充满激情的爱国主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