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一、写作背景
《江村经济》作者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书的全名为“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作者于1936年在自己的家乡吴江县庙港乡开昡弓村根据实地调查所撰写并在留学英国期间将资料整理成篇,并且在其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建议下将其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书中的“江村”并不是作者所调查村庄的真实名称,只是为了学术上的方便而将真名“开玄弓村”改成“江村”。
二、主要内容
本书以第一手材料描述了“江村社区”的全部生活,通过作者对本书的描述,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被带入故事发生的地点:那可爱的河流,纵横的开玄弓村,将看到村庄的桥梁、庙宇、稻田和桑树的分布图,并且能够欣赏到具体资料、数据和明晰的描述三者之间很协调的关系。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资源、村民典型职业的描述以及完美的节气农历和土地占有的准确定义等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详实的资料,可以说是对江村地区社会生活的全方面观察和描述。
比如第二章关于调查区域的描写可以说是为社会学和人类学开展实地调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在这一章节,作者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调查区域的选择、村庄地理状况、经济背景、村里的人、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理由。关于调查区域的界定,我们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为了对人们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内来进行。这是出于实际的考虑,调查者必须容易接近被调查者,以便能够亲自进行密切的观察;另一方面,被研究的社会单位也不宜太小,它应能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较完整的切片。关于选择调查区域的理由,作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我认为对于我们在选择调查区域时也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比如作者认为:一是开玄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因此,可以把这个村子作为在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主要变化是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传统,并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二是开玄弓一带由于自然资源极佳,农业发展到很高水平,有关土地占有制度在这里也有特殊的细节,开玄弓将成为研究中国土地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实地调查的场地;三是该地区广泛使用水上交通,有着网状分布的水路,因而城乡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这样就能够通过典型来研究依靠水上运输的集镇系统;四是因为作者时间有限,如果在一个全然不熟悉的地方工作,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进行任何细致的研究是不可能的,故作者选择自己的家乡吴江县开玄弓村,这样不仅在地点上是便利的,在语言沟通上也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对于调查区域的选择以及选择的缘由也是我们自己在进行实地调查过程中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并且对于调查地点选择的妥当与否也直接关系到后续调查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对于调查区域的相关问题上,费先生在书中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在其他章节,作者还详细论述了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农业、蚕丝业、劳作日程、土地的占有、贸易等。在关于财产与继承方面,在江村,不论是土地或房屋,均为单系继承,女儿无继承权,女儿出嫁时,父母给他一份嫁妆。当一户人家无子女时,便会选择领养一个男孩,这样做是为了在继承财产时也能够在养父母年老时赡养他们;而当有女无子时,在女儿未出嫁,可领养女婿,孩子也与女方同姓。对于这方面的论述李银河在《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中也有过调查和讨论,在李银河所调查的后村,女儿同样无继承权,并且在人们对女儿继承权的看法、观念中,女儿都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也被认为是不应当拥有财产继承权的。并且农村许多女子对于自己名下享有的权利自己都不知道,反倒是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了解女性应有的权利。这些观念在古代法律中就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唐宋律规定,户绝遗产由在室女继承,若无在室女则扣除丧葬花费,由出嫁女承受三分之一,余者给死者生前曾与之同居三年以上的近亲,无近亲则收入官府,这对在室女与出嫁女都作出严格区分。到了明清,虽然只有亲女继承遗产的规定,而无在室女与出嫁女之别,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按唐宋规定,出嫁女只能承受三分之一的财产。在关于江村地区蚕丝业方面,作者对其发展状况也有详细的论述。蚕丝业是开玄弓村村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这是太湖一带农民的特点。这一地区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历史,但近十年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影响丝织业的力量,同样使国内蚕丝市场缩小,市场缩小的结果带来了农村地区传统家庭蚕丝手工业的破产,生丝价格跌到前所未有的低水平。面对这一变化,开玄弓村也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改革中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是工业变革的积极力量,主要表现在依靠蚕业学校专家供应蚕种,在教学中心的监督下养蚕,以及开设有现代机器的工厂;并且以合作的原则组织企业,开设合作工厂,社员供应原料,利润分给社员,劳动由工资制付酬。蚕丝业的改革计划也获得了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改革者及当地领导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并为乡村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府贷款和政策支持,大大促进了改革计划的实施与运行。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开玄弓村养蚕成本降低,蚕茧生产增加,工资成为家庭收入的新来源。
三、感悟
一是读完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所描写的开玄弓村的方方方面都能让我产生共鸣,仿佛作者描叙的就是我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家乡。其实这也可以证明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自然村落众多,各自然村在地域上即使存在差异,但在共同的传统文化感染和影响下,总是存在某些共同的东西,并且相互之间的共性远远多于个性。当然这种共鸣是建立在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之上,若没有真正与被调查对象建立密切的联系,没有真正深入被调查对象的生活,我想是不能得出这样见解独到的结论,亦不能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进行社会调查特别是实地调研,要做到真正的“沉下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与群众建立广泛且密切的联系。
二是作者在结尾部分也提到要使该村经济继续繁荣起来就只有向副业和工业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开玄弓村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发达,并且有很久的蚕丝业传统。在仅仅依靠种植农业只能解决温饱的情况下,作者提出的发展副业和乡村工业是十分正确的策略。到21世纪,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大力提倡各农村地区可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农副产业,乡村地区通过各种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好本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可谓一举多得。作者早在接近一个世纪以前的复杂环境中就有对农村发展前景的这般独到见解,不仅体现其专业水平之高,更能反映出一位学者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关心。正如马林诺夫斯基在序言中所写:“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作者在研究中勇于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他充分认识到要正确地解决实际困难,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科学的价值在于真正为人类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