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利群读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88|回复: 0

司海峰九月读书会

[复制链接]

8

主题

8

帖子

4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6
发表于 2020-10-4 14: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贫穷的本质》
一、内容概要
今天跟大家分享《贫穷的本质》一书。分享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本书简介、第一部分生活案例、第二部分金融问题、自我思考。首先是本书简介。这本书的作者是印度的阿比吉特·班纳吉和法国的埃斯特·迪弗洛。这两位经济学家在15年间,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真实生活出发,探寻了贫穷的本质。
二、生活案例
书中的第一大部分从生活角度为我们介绍了穷人们真实的处境,讨论了他们日常中真实面对的决策选择,讨论了他们改变现实生活境遇的可能性以及面临的困境,最后总结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部分的生活案例主要分四个部分,大致归纳为:饥饿、健康、教育和生育
(一)关于饥饿。事实上,在传统观念中,“饥饿”是“贫穷”的代名词: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就有“消除贫困与饥饿”的概念;在许多国家制定贫困线的时候,最初的依据也是饥饿的概念、用购买一定食物的预算来衡量;总体来说,“穷人”的基本定义就是吃不饱饭的人。所以讨论贫困问题,我们首先就要解决饥饿。一谈及穷人的饥饿问题,有一个很强大的直觉就是:穷人买不起食物、吃不饱饭,这是造成他们效率低下、生活贫困的原因。这一理念催生出大量的粮食援助项目。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一个理性的经纪人,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我们会把钱尽可能多的花在食物方面,来满足人的日常生存需求。但是经过作者的实证考察我们发现,穷人在选购食品过程中,预算的增加主要体现在食品的“质量”上,也就是说穷人们会倾向于选择更加好吃的、昂贵的食物,而并非看似更加经济理性的增加谷物、蔬菜等食品的开支。当前穷人面对的食物方面的困境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粮食短缺,很大程度上表现在食品的质量方面。这里的质量和前面穷人自己定义的“质量”其实是不太一样的,这里的质量是绝对意义上来说,会对穷人的身体状况有客观改善的、不仅仅是满足了穷人的口腹之欲的质量。比如印度的怀孕妇女选择坚持食用加碘食盐等。这些选择都是成本不高、但是能给穷人自身带来很大利益的食品选择。但是为什么在实际选择中穷人往往会忽略呢?比较有说服力的一种解释是,穷人们没有意识到蕴含在这些食物中的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因此,穷人们偏好于选择更加可口美味的食物。而且除了食物,娱乐活动是很多穷人生活中更加重要的事情,比如书中提到的庆祝节日、攒钱买电视机等。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都归结于穷人的短视:因为那些理论意义上的好的选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回报很难察觉到,或者说他们根本不了解这样做的好处,所以他们更加倾向于把眼前的日子过得愉快。(二)关于健康。在健康这一问题上,有一个很好理解但是容易被忽视的客观存在:预防性措施和治疗性措施等其它选择相比,成本低、效果好,在扶贫这一受客观资金、物资等因素约束的事情中,应该是“好摘的果实”。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实际情况中,穷人们更多的是将钱花在疾病的治疗上,而不是疾病的预防。而且由于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医疗水平有限、由于自身知识的欠缺对于注射等“高级”治疗方法的迷信,并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治疗。也有学者认为,许多预防性措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是因为政府的政策补贴使得采取这些措施的成本几乎没有,反而不能引起穷人们对于这些措施效用的认可,降低了预防性措施的效度。但是根据实证研究,补贴的蚊帐更加容易被买下,而且获得蚊帐后使用率很高,对于蚊帐的需求也会上升。那么,是因为穷人坚持的一些“信念”阻碍了正确选择吗?根据研究,穷人们的信念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可更改、一成不变,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所以只要进行正确合理的政策引导,可以实现好的结果。(三)关于教育。根据现实调查,与我们的认知相不同的是,穷人们的孩子不接受教育的原因,并不是完全因为无法支付、承担上学的费用,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接受教育呢?在相关政策中,学者、专家在应该接受教育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是一派认为应该加强教育的“供应”,只要办足够多的学校即可。但是很多学校的教育质量很差,对这一政策措施引起了质疑。反对者认为应该激励对于教育的需求,根据需求来提供教育。在贫困的地区,在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个现象就是家长会选择一个孩子进行教育的投资,其他孩子不接受教育。这种“畸形”的选择是基于家长们的初等阶段的教育对于收入的影响不大这一认知上形成的。因此他们会孤注一掷,将所有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试图获得更大的回报。但是首先这一认知正确性值得质疑,而且“寒门贵子”往往会因为家庭负担过于重,很难获得很好的发展。从教育体系来看,似乎存在着很严重的“罗森塔尔效应”。孩子和学生都会因为有“穷人家的孩子不擅长学习”的认识,而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和老师的评价。因此,针对以上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教育重建的思想,也就是说,想要建立一个能够向每个孩子提供机会的学校体系,首要的一步或许就是,认识到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其现有的学生,而不是他们可能想要的学生。(四)关于生育。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关于家庭规模、父母选择生育多少孩子。我们总是会有误解:穷人会认为人多力量大,认为更多的孩子会赚的更多的收入,转而选择生育更多的孩子。但是实际上,穷人们相信更多的孩子会让他们陷于贫困的境地。但是由于他们不确定哪个孩子可以给他们养老,而最终选择多生孩子。所以,最有效的人口政策应该是让人们觉得没必要多生孩子(特别是儿子)。这些可以通过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或养老金),金融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受益于退休金等措施来实现。
三、金融问题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的是穷人在生活中的决策和相关的公共政策,而第二部分则分析了金融方面的决策,我在这里总结为四个问题:穷人为什么不买商业保险?为什么穷人得不到信贷支持?为什么穷人不存更多钱?为什么做生意的穷人不愿意扩大经营规模?
穷人在生活中充满着风险,比如疾病、犯罪、腐败、经济不景气、自然灾害等等。贫穷使穷人承受风险的能力变得非常低,因此分散风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穷人选择的分散风险的方法有身兼数职以防某一行业不景气、家人邻里的互相帮助等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缺陷。例如邻里间的互助多是处于道德责任感,当人们只需要牺牲一些食物,来帮助饥饿的邻居时,大多数人乐意照做;而当人们需要付出一大笔钱来帮助一个重病的邻居时,大多数人会认为不是自己的责任。既然这些措施并不能很好满足需要,为什么穷人不购买商业保险呢?一方面这是因为面向穷人的保险产品很少。在发展中国家,这类保险会面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投保前,保险公司对参保人的信息缺乏了解,越可能导致从保险中受益的人积极投保,比如癌症病人隐瞒病情买医保;在投保后,保险公司难以监控参保人的行为,有些参保人会骗保。另一方面,在可以购买带有公益性质的保险时,很多穷人也不会购买。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保险的作用。这一部分是因为穷人不了解保险公司,或者身边有人的理赔被拒绝,而不信任保险公司;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当下支付保险的费用,而保险可能的收益却在将来,特别当保险针对的是灾难性问题时,比如严重疾病时,出于自我保护,人们会避免考虑它的可能性,所以不去考虑买保险这件事。为什么穷人得不到信贷支持?因为穷人违约风险高,银行为了减少风险,会加强对穷人的监管,这增加的费用又会转化高昂的利率,穷人只能求助于高利贷。提供小额贷款可以缓解这个问题。小额信贷服务通过要求每周还款、当众要求还款,通过不还款会使违约人丢脸的方式降低违约风险。但是,每周还款的要求使这笔钱不能用在有风险,或者较晚产生收益的投资上,无法用这笔钱进行长期投资。因此,这种小额信贷服务对解决穷人经商资金困难的问题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为什么穷人不存更多的钱?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比起未来的收益,天生喜欢当前的奖励。当富人经不起诱惑,买了零食、茶水之类的不必要的商品时,他们的财务状况几乎不受影响,而对穷人来说,他们经不起诱惑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为了强迫自己存款,穷人有时会采取昂贵的手段,比如冒着房子建一半就倒塌的风险,住进未建成的房子里,再慢慢地盖房子,这是一种极端的存钱方式。有时,因为完成存款计划的难度太高,穷人会干脆放弃开始任何存钱计划。就像我每次放假的时候,都会想着带一些书回家,又从来不看;最后,我没有学会强迫自己学习,反而学会了一开始就不将书带回家。为什么穷人不扩大经营规模?这是因为很多穷人之所以经营生意,是因为他们不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全职工作,只能从事小规模、重复性高的小生意,比如摆摊;这种商业活动的特点是边际收益高,但是因为资本规模小,总体收益低;同时边际收益下降也很快。如果穷人能够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增添机器设备,那么边际收益会再次增长。但是因为缺乏信贷支持、储蓄困难,大多数人的生意会停滞不前,此时与其扩大生意,不如找一份兼职,或再做个小生意。
四、自我思考
贫穷的原因是多样的,并非单一的经济问题。1.穷人无法获得足够有效信息。也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这是陷阱中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你一旦缺乏信息,所做的决定几乎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决定后果只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因为你接触不到某些人或事,所以无法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因为你不知道化肥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你只能承受庄稼病虫害的损失;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医疗常识,所以拒绝疫苗抗生素导致疾病肆虐。等等。总之,任何决策都需要足够的正确知识和数据,否则决定可能就是错误的。2.穷人可能面对更多责任负担进而精力分散、无法专注。简单来说,我们都知道钱虽不是万能但钱能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富人能用钱直接快速解决很多琐碎问题,然后专注于重要的事情。但是贫穷则不能。即便穷人突然拥有一笔钱,也无法马上全部投入到良性的投资回报循环中,因为有很多地方都在等着用钱,还没等到要做点什么正事,钱可能就花了差不多甚至花光了。个人认为,还有被分散的精力同样重要,当一个人被眼前琐碎的事情缠身,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思考更长远问题和制定长远计划,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个人不会轻易迈出他当前的困境。3.面向穷人的金融服务正在消失或穷人在其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极度贫困的地方,穷人不像其他地区那样可以得到银行的储蓄服务,但高利贷却触手可及,往往使得他们被利息压得无法翻身,并增加更多不合理的借贷;此外,穷人无法享受商业保险等规避风险的工具,并因此承受更多损失。
其实,我们和穷人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们犯的错误,我们每个人都在犯:第一,避险意识不强,避险手段落后。很多人一辈子省吃俭用,不舍得体检,真的检查出大病了,却没有有效的金融保障手段,只能背负更沉重的经济压力。第二,大多数时候只顾眼前,不做长远规划。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工作学习,因为游戏的设计者利用了心理学上刺激反馈的概念,这种机制给你一个短期刺激,做一个动作就会有相应的反馈出现,而工作学习是个苦活,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不如游戏里即时、刺激、有趣。第三,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不懂的东西有偏见。比如,在不懂的事情上,我们一样有偏见,一些并不清楚转基因原理的人,在网上慷慨激昂地反对转基因食品,只是凭感觉认为人工的东西不如天然的东西。去医院看病,明明看不懂,但主观会觉得医生肯定做不必要的检查了,在我们认知水平达不到的领域,我们也喜欢按直觉和情绪去理解很多东西,这将导致我们很难逃出贫穷陷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利群读书论坛    

GMT+8, 2023-3-27 00: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