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自由》读书笔记
纵观全书,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很浓厚。对他人的反馈、社会的压力乃至政府的介入保持十足的警惕,强调实行个人担责与自我管理,防止公共领域的过度侵入与渗透。强调个人的自主性,通过生活实验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强调人有做出判断、选择的独到能力,且这种能力相较于他人的决断与家长式作风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摆脱他人不恰当意志的独立性才是真正促进个人自身机能发展的、值得宝贵的东西。
“人类对于自由的珍重一般总是远远不及对于权力的珍重”、“一个人竟享有一种不可少的为害他人的权利,却一点也没有只求自娱而无伤于人的权利”、“它容许了所有愿意说谎的无神论者来作证词,而所拒绝的倒只是那些敢冒不韪,宁愿公开自认一条人所痛恶的信条而不愿肯定一点虚妄之事的人们”。书中很多话都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那种给人带来思想启迪的瞬间真是美妙啊。或许最可怖的问题不是反对的意见的匮乏,而是最终连反对意见和逆反心理都不会出现或被唤起了。那些被视为习以为常的观点和社会规范,或许才是将矛盾与权力关系隐藏得最深的东西。这种“集体权威”和众人的冷漠麻木需要被多多关注啊。如果真如密尔所述那般,我们对部分真理的信仰只是盲从,只是形式上的信奉而缺乏实质的论证和践行的话,观念的转变就不会显得那么复杂了。在很多时候,一些观念是通过社会化、习俗的规训作用、各种形式的奖惩机制、社会舆论的压力被人内化了的。同等的价值观念或直接或潜在地贯穿于各种制度、社会规范、人际关系中,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视之为平常并成为它的践行与传颂者,从而推动该观念的再生产。
一向不能理解那些在网上给予反对者无端谩骂、嘲笑与讽刺的人。究竟是有怎样的深仇大恨和义愤填膺之感才能让人燃起破口大骂的激情。大概是那种如密尔所说的缺乏人性原料,缺乏充足的性格、激情和冲动的人,听到不符合口味的歌曲,不会再花几秒钟去评论一句“真难听”。遇到三观不同或意见截然相反的人,也不会怀抱怒气去进行肆意的抨击和嘲讽,最多只是留下两句评论。有时看到朋友圈一些极具煽动性的碎片化、简单化的语言,也会有种想骂人加屏蔽的冲动,但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并阻断自己实施实际行动的欲望就好了。现在想想,其实回什么多看看书吧、看懂了再说话,也是很不负责任和讲道理的,只能突出自己自认高明和清高孤傲的姿态,而未能把事实和道理给别人摆出来,只是掐断了交流和思想的电波。
为什么观感如此重要?很久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正如密尔所述,公众从来不是理想化的,通过判断自己的利害来指导、规劝他人的行为与想法。他们往往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并将自己的善恶之感扩大化,作为义务性的东西强行施加于他人身上。我们对他人的回应往往不是依据理性的分析和论证,而是自己下意识的情绪和直觉,而这难免与理性存在龃龉和张力,为和平的讨论与共处造成了负面影响。
讨论需要讲道理,讲论据,讲论证,但这不能成为剥夺他人参与讨论的资格,以对方无知来压制对方,而不谈逻辑和对方话语中所呈现的问题,只能衬托自己辩论与说理能力的不足。只有讨论才能激发彼此思考的潜力,并让双方收获异己的意见。而那些用脏话最欢的,往往不是在辩论中处于劣势的那方,而正是仗着存有广泛的支持者并以此显得自己很正直的那一边。而那些用“蹭热点”来反驳的,其实非常缺乏立论的根基。为什么不能蹭热点?蹭热点给公众带来了什么危害?为什么不能关注话语的实际内容而要谈纯粹的形式?假如他说的话是对的,那为什么不能火?假如他说的话是错的,那么火了之后就至少存在被人反驳与解惑的可能性,以此纠正发起者与群众内心的疑惑,避免他们陷入更大的认识误区。只允许谈论被公众认可的“真理”,正确的理论往往也会逐步丧失内在的活力与感召力并为谬论留下传播的空间,群众的反叛心理则更容易被煽动性的舆论利用。
密尔的书中观点也确有又不足之处。作者在书中对平庸化的世界表达了深刻的担忧和遗憾,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愤慨只会从失去了既得利益的精英口中传出,暗示了藐视下层的优越感。虽然密尔明确指出自己并不鼓吹英雄崇拜,但他没有看到的是,这种看似施舍给民众的自由,实则为阶层的沟通和个人的上升提供了渠道,为个体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供了空间,而不只是为那些“先验”的精英提供了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