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在梁庄》之现代化对农村的影响
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中国的乡村文化是一种务实文化,踏实地生活是第一要义。当现代文明成为乡村的外衣,乡村的精神内核仍然是传统文化。此外,农村是“熟人社会”,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当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剧,城市侵占了农村的土地,模糊了城乡之间的地理界限,现代文明深入村庄与传统文明进行着博弈,但是农村人无法融入城市,城乡的界限在心理情感层面分外清晰。艾恺说:“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它东西作为代价。”作者“重返”故乡,却发现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所见差距极大,现代之风慢慢地渗透进闭塞的小村庄,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环境的破坏,乡村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村庄的文化凝聚力逐渐涣散,社会问题频发,生存环境的破坏,涸泽而渔的乡村故事重复上演。
(1)压抑
如今“含蓄”的传统文化和“直接”的现代文化碰撞在一起,动摇了人们内心固有的思想。农村人往往容易忽视情感的交流和表达,“农村人往往容易忽视情感的练出一套压抑自我的本领”。丈夫在城市里奔波,却依然无法找到归属感,外出打工迫使夫妻两地分离,感情交流和表达往往被压抑和忽视,情感维系十分艰难。人们只看到农民工外出打工不仅能挣到钱,而且能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却忽视了“劳务输出”也造成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梁鸿在“重返故乡”的过程中注意到农民工“性的问题”的忽略。外出打工的农民由于夫妻分离而且缺乏必要的、正面的情感交流和表达,导致家庭和社会问题频发。在农村,与生存困境相比,个人精神需求、尊重平等、夫妻情爱等理念与自由往往被回避,从而形成大量的压抑与扭曲郁结在心理和关系模式中。人们往往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感,通过牺牲自己的利益保障家庭的和谐稳定。个人的压抑表现出了中国文化深层中的个人性缺失。很容易理解,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能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情感和需求的时候。常常试图以一种高度压抑的扭曲来牺牲自己,成全对方的“内疚感”,并以此作为关系的纽带或机构点,不能说破,一旦说破,往往极具伤害性。
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是梁庄的普遍现象,在书中讲到了一个村里认为的天才——王家少年(王家在当地农村是一个小家)奸杀80岁老太太的事情。在这个事件中,王家少年的父母在其四五岁时便前往新疆种地,并将其与其哥哥寄托给奶奶抚养。2年后奶奶死了,便又寄托到婶婶家。因为寄托在并不是十分亲密的亲戚家中,王家少年一直不敢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成长所带来的身心变化他也不敢提及,一直压抑着自己,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十分文静、有上进心的孩子(他是当地高中的尖子生),但其内心其实早早地就因过多地压抑自己而被扭曲了。可能因为婶婶与村民都只关心其的成绩,而没有关心其的内心与其的身心成长,导致其内心的压抑无处释放,最终爆发出来,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同时因为王家是小家,在父母都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当地小孩也不愿过多的与其玩耍,导致其在同龄人身上也没有办法发泄自己的不满以及对解决自身成长的一些疑惑。这些所有合并起来到了最后,便是最终的结果——奸杀80岁老奶奶。他是这次事件的加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在这次事件中我们不能只哀叹而不从中吸取教训,在农村,这类事件并不少见。许多家长为赚钱而纷纷前往城里打工,把自己的孩子抛给老人或亲戚。而且在经常只是发钱回来而不回来,且也不是经常的打电话交流情绪,导致许多的留守儿童都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且长大之后也会有扭曲的情况。
作为留守的老人,压力是很大的。他们一边抱着儿女养老的期许来照顾孙儿,一边是儿女不肯给予经济回报、彼此推脱的家庭内部纠纷,但是出于原始感情的缘故,尽管他们不停的让儿女把孙辈一起接过去,但是实际上是舍不得孙辈一起过去吃苦的,依旧默默的、不求回报的担负着照顾下一代的使命与任务。他们往往忍受着父子分离、家庭割裂、情感伤害等多重痛苦与悲剧,但是却只是深深的埋藏起来,用坚强来对抗,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
(2)冲突
梁鸿的《梁庄》凸显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孝道”上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书中,几位受访的农村老人受到孩子的气而不敢吱声,并在背地里颇有怨言地帮忙照看孙子、孙女,“孝顺”二字杳无踪影。这些事例反映出:传统的文化机制遭到破坏,孝道观念失去了文化与社会基础,儿子、儿媳根据市场经济的新道德观来对待父母,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交换关系,双方必须对等地给予。
在城市和农村、现代和非现代的比较中,人艰难而且充满了焦虑感。“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失望与厌学的情绪,“读书无用论”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从前,知识就是力量,家长希望孩子通过上学改变命运,但常常因贫穷迫不得已辍学;现在,国家的许多政策都拉动着农村经济的增长,补贴,医保等政策的实施,都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义务教育得以实施,农民再不用为交书杂费而发愁。但是,当真正可以轻松上学的时候,孩子上学的热情不高了,小孩无心上学,觉得到十几岁出去打工就可以。农民觉得大学毕业也未必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毕业等于失业”。家长看不到孩子上学的希望,让孩子上学的执着却没有那么高。这形成一种矛盾状态,农民到城市中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环境,但是孩子却早早辍学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
梁庄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改变,让作者忧心忡忡,但农村文化氛围的消失,成为作者最无法言说的心痛。越来越多的乡村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失去了她本来应有的面目:简单的生活没有了,传统的信仰没有了,朴素的价值观没有了,只剩下整齐高大的房屋与原始的愚昧鲜明相映。在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即使是一个已经离职多年的小学民办老师,你也能感觉到,在他的言语之中,他最担心的不是小学本身的消亡,而是这个村庄文化氛围的消失,一种向上的精神的消失⋯⋯也许村庄的真正破败并不在那些内部的废墟,而是这学校的破败、荒凉,才让人感觉到了村庄的真正腐朽与行将消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