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利群读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97|回复: 0

苏韵杰6月第一次读书会

[复制链接]

8

主题

9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20-6-14 11: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苏韵杰 于 2020-6-19 16:04 编辑

西敏司是美国人类学家。1996年出版的《饮食人类学:漫话餐桌上的权力和影响力》中, 西敏司对美国人的味觉与文化习惯的影响进行研究, 并提出味觉习惯对美国的社会和环境有所影响。此书被誉为饮食人类学开山之作。
《甜与权力》是美国学者西敏司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作者对15世纪以后蔗糖如何开始满足欧洲和北美人的需求而生产感兴趣。作者通过对加勒比海岸的波多黎各和牙买加进行了田野调查,观察了当地农民的甘蔗生产和粗制炼糖,研究这些产品在何时何地变成消费品。在书中,作者描述最多的是蔗糖,因为蔗糖在17世纪后是世界上食用最为广泛的甜味剂。
作者认为,虽然糖的经济地位有所衰落,这些地方的小规模制糖工业任会延续,代表了古代社会到现代的有趣阶段。因为从工业化时期,欧洲人就开始投资甘蔗园,并维持甘蔗园运营,所以作者把种植园和欧洲联系在一起,试图解释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作用。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里,作者试图解释为什么有的民族特别喜欢甜食 ;第二章探讨糖是怎么从17世纪开始变成众人生活必需品的;第三章开始,作者开始把糖和权利及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在《食物、社会性与糖》中,作者列出了人类学研究成果,认为摄取营养(进食)从更广泛的人类社会角度来说,比其他生理机能(如性生活)更能决定群体特性。人在婴儿阶段就开始通过进食和哺乳,快速与世界建立联系。作者以昆布须曼人为例,昆布须曼人通过分享食物,来缓解个体与群体间的紧张感;分配食物的过程也展示出昆布须曼人群体内部联系、社会角色等信息。作者认为,从贵族到普罗大众都喜爱糖,并非仅仅因为是对甜味的渴望,更有深层原因。世上大多数人口是以淀粉为主食的,淀粉在消化过程中会转化为葡萄糖,作者认为这是大多数人喜爱甜味的原因之一,即吃糖能让人产生饱腹感,觉得能获取食物而感到安全。作者也希望分析出,现代工业化社会是如何影响进食的社会性的,进食方式及食物又是如何在生活中演变的。
1.蔗糖如何走向世界
人类种植甘蔗的历史很久远,但关于甘蔗制糖的记载在公元后才出现。蔗糖是如何变成全世界人所享用的必需品的呢?甘蔗原产于印度半岛,阿拉伯人在贸易中获取了蔗糖;而欧洲国家发起的十字军东征将制糖工业带进欧洲,此后西葡两国在大西洋岛国发展制糖业;由于种植园的扩张和对奴隶劳动力的需求,葡萄牙的海上贸易路线一路向东延伸。地理大发现之后,大量甘蔗种植园出现在美洲。在17世纪,欧洲多国在加勒比海岸建立种植园。在发现蔗糖的市场潜力后,蔗糖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各类蔗糖产品被制造出来,蔗糖逐渐从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糖所带来的利润带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底层人口的市场化流动, 社会生产力也随着提高。用原文里的话来说:糖从稀有品最终转化成人们的日常用品, 成为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和消费间相互关系的消费品, 而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 是不断发展的工业经济, 以及不断变化的工业经济与海外殖民地之间关系。
2.蔗糖对世界及个人的影响
伴随着蔗糖的兴盛,贸易三角出现:不列颠、非洲和美洲。整个蔗糖业的兴盛也伴随着奴隶制的兴盛,而残暴的殖民制度助长了奴隶贸易。作者论述道:由于对糖的需求,百万非洲奴隶被贩卖到美洲,非白人群体从事艰苦劳动的习惯被保留下来。随着奴隶贸易被废除,蔗糖的地位有所下降,种植园主和劳工的矛盾不断被激化。
  神秘物品、昂贵药物——奢侈品——便宜商品——廉价物
  随着蔗糖走向大众,普通群众的生活方式也被迫改变。作者在书中写道:食物可能只是一场更庞大、更根本之转变的一个表征。饮食被整个重塑, 这是因为社会生产的面貌被彻底改换, 以及时间、工作和闲暇的性质也与之一道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前,劳动者结束劳作后,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共进晚餐。蔗糖使用的大众化与产品的多元化, 使得在外就餐更为人们所选择。(典型美国食客一个月外出就餐9次)蔗糖利润所促进的工业革命,又继续推动了这一过程。其次,工业革命之后,出于对劳动力的需要,大量女性外出进行工作, 于是, 省时、节能、便利成为食物选择的必要参考条件, 限制了家庭的日常饮食, 食物选择的决定因素由相对价格变成加工时间,所有的食物热量都越来越高。蔗糖及其副产品伺机进入到普通家庭饮食中, 传统的烹饪方式开始向‘便利饮食’转变。第三点,饮食变得“去社会性”。在前文中,作者解释了为什么人类饮食不只满足生理需求, 更是社会行为与文化活动, 具有社会性。“但是蔗糖的普遍使用带来的是人们的饮食变得愈加个人化并缺少互动性———成了“去社会性”的饮食。饮食的选择不再和吃饭的伙伴相关联, 而是既受制于食品生产加工技术所决定的食品范围, 又受制于时间对于人们的束缚。第四点,蔗糖产业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对于欧洲人来说,蔗糖可以说是他们历史上第一次买到“标准化的工业产品”。欧洲人对现代工业化生活的适应是从最普通的蔗糖开始的。   
借用中山大学朱健刚教授的《食物、权力与田野调查:西敏司人类学思想简评》的点评,西敏司以蔗糖这一惯常事物为着力点, 为我们揭晓食品的价值随着消费层次的变化的关系, 以及作为消费品的糖背后的文化与社会意义。在此之前的人类学田野调查,都是针对某城市、某乡村、某社区或者某个岛屿的研究,而本书则在人类学理论等方面打破了人类学只是局限于某个地方民族志研究的现象,强调将政治经济作为一种开展人类学研究的分析框架,开始了对全球资本主义的人类学研究和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利群读书论坛    

GMT+8, 2023-3-26 23:2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