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被誉为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至今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风靡几十个国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本书的中文书名“乌合之众”,这从一定程度来说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它的英文版译名是“The Crowd”,意思就是群体,其实是个中性词。勒庞在书里讲述了群体因为什么而形成,到底有哪些因素能够导致个体加入群体,并且变得疯狂、冲动、不再理性,最终以排山倒海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勒庞在本书中的很多论断,对于今天的我们理解当下的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都极富参考价值。因而,本次读书会,我将从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来谈谈我的阅读感悟。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义者,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反对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最早阐明了“个体在群体影响下思想与行为的转变”。勒庞早年是学医的,拿了医学博士后开始周游世界,40多岁转向社会心理学研究。乌合之众这本书首次出版的时间是1895年,刚好处在法国大革命一百年、第二次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期。勒庞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勒庞以法国大革命为参照研究群体行为,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就是:人一旦进入群体,就会失去个性,变得盲从,从而引发一系列无意识、非理性的行为。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乌合之众指的是什么、乌合之众是如何形成的、领袖是如何在乌合之众中发挥作用。
一、乌合之众指的是什么
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是一群心理上有着共通点的人。他认为,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聚集的一批人,比如景区的游客,商场的消费者这些都不算乌合之众。但如果突然发生了爆炸、火灾,这群人因为恐惧开始疯狂逃窜,这就构成了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那就算得是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的心理有以下共通点:
第一,本能优先。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得他敢于发泄自己的本能欲望。一群人在散步,突然发生了爆炸,大家就会开始逃窜。面对危险,逃生就是一种本能。第二,互相传染。群体成员之间,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极富传染性。当你看到别人跑了,你肯定也赶紧跑,这就是群体行动的传染性。第三,易受暗示。群体非常容易接受暗示,因为群体存在一个隐性的气场。有些人可能没有目睹爆炸发生,但看到大家都开始跑了,他就也觉得出大事了,这就是暗示。第四,缺乏理性。在勒庞眼中,群体推理能力较低,而且个人的智商容易被群体削弱,判断力也会跟着下降。
二、乌合之众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这些乌合之众是如何形成的?勒庞认为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的双重作用。直接因素有三点:第一,运动爆发过程中流传的那些概念、词汇。它们本身定义模糊但极具煽动性。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自由、平等、博爱就是这样一些概念。某种程度上,这三个词汇都是一种套话,但却可以击中人心,让很多普通民众加入了大革命。第二,集体行动过程中出现的幻觉。人是有幻觉的,具有虚构一些目标和场景的能力。而在人群中,人的幻觉会更容易出现。之所以一些看起来非常理性的人也会加入运动,因为他们也会存在幻觉。置身于山呼海啸的运动中,他们也觉得自己不可阻挡,觉得革命胜利就在前方。第三,群体所具有的历史经验。群体经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集体记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国王通过议会向第三等级加税不是第一次,而是很多次。而且,1789年的前一年春天,法国农民经历了严重的旱灾,到了夏天,又来了一场冰雹把庄稼给砸烂了,冬天的时候饥荒发生了,政府却没有能够及时救灾。这些当时法国人共同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很容易产生不满。间接因素也有三点,分别为种族、传统和时间。首先是种族,因为勒庞就是一个典型的种族主义者,所以他认为种族是很根本的一点。勒庞认为,种族决定了一群人的气质。第二点是传统因素,勒庞说,传统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可以看出,勒庞和中国的鲁迅有点像,他们都坚信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是有各自特点和气质的。第三点是时间。传统、政治制度以及教育,都必须要依靠时间的积累。同样的,群众内心世界的具体观念落地,也需要时间的加持。革命要爆发,情绪要积累,能量要储备,时间很重要。
三、领袖如何在乌合之众中发挥作用
勒庞所论述的第三个问题是,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他需要依靠以下三种手段:第一,断言。领袖不要做任何论证,不要有任何推理,直接下判断。只有坚定地下判断,才能让群众相信。比如发生了爆炸事件,其实不管有没有爆炸,或者是不是气球爆炸,在场临时的一个领袖要让大家相信,一定会坚定地呼喊“爆炸了!爆炸了!”这个人绝不会跟大家论证一下,到底如何鉴别恐怖袭击,多大规模才算爆炸,为什么现在的情形就是爆炸。第二,重复。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领袖的话重复一万遍,那些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会产生幻觉。地震中呼喊的那个人,一定不会只喊一遍、三遍或五遍,而是无数遍。这种不断的重复,更容易造成人心的浮动。第三,传染。不管多么荒谬的断言,只要领袖坚定不移,不断重复,就能普遍扩散开来。
利用断言、重复和传染,领袖们可以获得一种巨大的威力,这就是名望。有了名望的领袖,继续断言、重复和传染,那么领袖的名望会继续扩大,而且领袖的名望还会通过其他途径,比如文学、艺术等形式继续提升,最后我们会发现社会对于领袖的崇拜非常类似于一种宗教精神。
很不幸,我们也是“乌合之众”,我们也会在很多时候趋于盲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们都以为,跟随群众的观点总是没错的,然而这个流传了世世代代的说法,却未必是真理。在群体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个性也被削弱了,作为个体的异质被同质化吞没了,无意识品质的优劣决定了群体智慧的高下。群体往往表现出冲动、易变、急躁,没有长远打算,情绪夸张、易受暗示,同时智商普遍降低。简言之,群体是盲从的。现如今,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一方面,这是科技的进步,及时的互动和消息快速传播也确实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正因此,更多不同的思想也更轻易地环绕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造就了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即具有不同于个人的一般特征和行为表现的乌合之众。如何在其中保持理性,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就拿现在我们常用的“微博”、“微信”来说,它上面固然有许多新闻资讯以便我们了解时事,但当一条新闻放出时,最初的我们常常仅凭自己的刻板印象就轻易作出评判,我们很容易会跟着大众的思维走,潜移默化就接收了这种思想,在本就是错误的基础上作出更加偏颇的判断。就上周广州一家长造谣女儿遭老师体罚而吐血这一事件来说,一开始老师受到了极大的舆论谴责,后经调查发现,是家长故意编造谎言引发社会关注,网络的舆论又是一边倒,网上缺乏理智的判断往往能够形成一个群体,我们很容易会盲目的跟风,缺乏理性思考,这也说明了我们有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所以,我们应当时刻保持理性的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盲从,做理性的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虽然《乌合之众》缺乏科学严谨的论证方法,而且勒庞的一些观点也有些偏激,且在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上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偏见,但它之所以一版再版,是因为这本书对群体心理问题的研究,打开了研究群体心理的这块空白。正如美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墨顿就曾给出了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即《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 |
|